首先,就是续航里程的问题。虽然现在的电动汽车续航能力已经有所提升,但对于长途旅行或者需要长时间使用的场景来说,还是不够的。所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充电速度,是电动汽车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其次,充电设施的普及程度也是一个问题。虽然现在很多城市都在建设充电桩,但覆盖面还不够广,使用起来也不够方便。如果能在更多的地方建设充电桩,并且实现快速充电,那就能大大提升电动汽车的便利性了。
另外,电动汽车的成本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虽然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规模化生产,电动汽车的价格已经逐渐降低,但相对于传统燃油车来说,还是偏高一些。如果能进一步降低成本,让更多的人能够购买到电动汽车,那就能推动电动汽车的普及了。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小问题,比如电动汽车的噪音控制、车身轻量化等等,这些也是需要不断研究和改进的地方。
电动汽车发展仍面临许多问题。首先是电池成本高、充电速度慢、续航里程短等问题,制约了电动汽车的普及。
其次是公共充电设施建设滞后、充电枪标准不统一、充电停车位缺乏等问题,使得电动汽车使用仍存在不便。此外,电动汽车的噪声较小,但在低速行驶时存在行人安全问题。最后,电动汽车生产及回收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也需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制造商、电力企业等多方合作推动解决。
有。主要是电池原材料和混动技术依旧是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过程需要进行的一场攻坚战。
目前,市面上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镍钴锰的比例多为5:2:3或6:2:2。业内人士指出,未来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镍钴锰的比例有望朝8:1:1的方向发展,降低的钴的需求。然而,即使需求量再低,在庞大的电池装机量的基数下,对钴、镍等原材料的需求仍然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
目前,全球探明的钴储量仅为700万吨,其中我国钴储量只有8万吨左右,只占全球储量的1%。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钴消费国,几乎90%的钴资源都依赖于进口。在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的情况下,我国锂电池产业对钴需求持续增长。
在巨大的需求下,我国在依赖原材料进口的同时,还要时刻提防国外势力实行原材料封锁。据了解,我国目前的钴原料进口主要依赖于刚果(金)和南非等国。以2019年为例,我国从刚果(金)进口钴原料达到6.41万吨,占进口总量的51.5%;从南非进口钴原料3.44万吨,占比27.6%。举个例子,今年年初由于南非疫情二次爆发,严重影响了我国与钴相关产业的供应链。
电池原材料上解决供给隐患,更要在混动技术路线上实现反垄断。混动汽车领域上,丰田和本田分别借助THS系统和i-MMD系统称霸新能源汽车市场。截至2019年年底,丰田混合动力车型销量突破1400万辆,占据了全球90%的市场份额。之所以丰田和本田能够成为市场上的霸主,关键因素就在于混动技术开发较早并申请了多项专利。这一情况导致了自主品牌在发展混动汽车的过程中,除了需要考虑如何将发动机和电机合理的匹配以外,还需要想方设法地避开本田和丰田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