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原产地并非北京,而是安徽、湖北、陕西等地方戏“北漂”结晶。京剧是融合了安徽的徽剧、湖北的汉调、陕西的秦腔以及江苏的昆曲等地方民间戏曲,集中华民族传统戏曲文化。京剧起源于徽剧二黄调,结合汉剧西皮调,又吸收秦腔、昆曲等剧种的艺术养分,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最终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在北京形成。
这个其实就可以说明了,徽班进京之后,并不是马上就形成了京剧,而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舞台实践,最终才形成京剧的。
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
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
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
集唱、念、做、打、舞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
角色可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
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京剧是在北京创始的。
京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当时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等多以安徽籍艺人为主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其行当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流等,各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唱念做打的技艺各具特色。而京剧的创始人程长庚(1811-1880),字玉珊,安徽省潜山县程家井人,他博采众长,凝众多优秀弹腔高手之心血,集弹腔艺术之精华,把徽音、京音、楚音兼收并用,熔徽调、汉调、昆腔于一炉,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演变剧种——“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