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一生适合高中及以上年级的学生或历史爱好者观看。他是明代杰出的哲学家、文学家和将领,其思想深刻,影响深远。他提倡“知行合一”,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近代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对于历史的理解有帮助。建议家长和老师在辅导学生学习历史时,适当引导学生了解王阳明的思想和成就。
王阳明作为明代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和学说影响深远。以下是一些王阳明关于生意或经商的经典语句,但请注意,这些并非直接关于商业交易或经营的“生意”之语,而是体现其哲学思想、人生态度和修身理念的语句。因此,无法确切提供关于“生意”最经典的十句话,但可以列举一些王阳明的重要思想观点: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这句话表达了王阳明对于万物无善恶之分的观点,强调事物的价值在于人的需求和观念。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这句话强调了立志的重要性,认为没有坚定的志向,就无法成就任何事业。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这句话提醒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反省自己,不要只看到别人的错误,而忽视了自己的问题。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这句话讲述了省察与存养的关系,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保持警觉和反省,以提升自己的修养。
“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这句话是关于如何调整学习状态的建议,提醒人们在感到纷扰或懒惰时,可以通过静坐或阅读来平复心境、提升自我。
请注意,这些语句并非直接针对商业活动,而是体现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和人生哲学。在商业领域,这些思想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强调立志、反省、修身等,都是成功经商所必备的品质和态度。然而,具体如何应用这些思想于商业实践,还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理解和运用。
另外,关于王阳明思想在商业领域的具体应用和解读,不同的学者和实践者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解释。因此,在理解和运用王阳明思想时,建议结合多方面的资料和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王阳明弟子很多,亲传弟子主要有钱德洪、王畿、邹守益、冀元亨、王艮等。
1、钱德洪
钱德洪 (1496年—1574年),名宽,字洪甫,因避先世讳,以字行。号绪山。尝读《易》于灵绪山中,人称绪山先生。
明朝中后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明朝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浙江余姚(现由宁波市代管)人。
王守仁(又名王阳明)的学生,是王阳明之后儒家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于同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王龙溪齐名。
2、王畿
王畿 (1498—1583),中国明代思想家。字汝中,号龙溪,学者称龙溪先生。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师事王守仁。为王门七派中“浙中派”创始人。
弱冠举于乡,跌宕自喜。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试礼部不第,闻王守仁回绍兴稽山书院讲学,返乡受业。
五年,会试中式,未参加廷试,回乡与钱德洪共同协助守仁指导后学,当时有“教授师”之称,为守仁最赏识弟子之一。七年,赴京殿试,途中闻守仁卒,奔广信料理丧事,并服心丧三年。
十一年,中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进郎中。给事中戚贤等荐畿,首辅夏言斥畿伪学,乃谢病归。来往江、浙、闽、越等地讲学40余年,所到之处,听者云集,年过八十仍周游不倦。
王畿继承王守仁心学,又加以改造、发挥。其学以“四无”为核心,认为心、意、知、物四者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则意、知、物皆无善无恶。
主张从先天心体上立根,不注重“致良知”功夫,谓任心之自然流行,即可脱离生死,将守仁良知之说引向禅学。
神宗万历二年(1574)在南京讲学,与李贽相识,李贽深受其影响,为之翻刻《文录抄》,畿卒后,又为《王龙溪先生告文》以祭之。生平著述、谈话,后人合辑为《王龙溪先生全集》。
3、邹守益
邹守益 (1491-1562) ,字谦之,号东廓。江西安福县北乡澈源(今江西省安福县连村乡新背老屋里村)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王守仁弟子。
邹守益一生尤其重视教育,崇尚简易明白、朴实无华、直指本心。他认为,教育是人后天赖以长进的最根本的途径。守益教人,把王守仁的“致良知”学说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并对“致良知”作了充分的发挥。
邹守益著作有《东廓文集》、《诗集》、《学豚遗集》等。今有《东廓邹先生遗稿》传世。
4、冀元亨
冀元亨(1482年-1521年),字惟乾,湖广承宣布政使司常德府武陵县(今湖南省常德市)人。明朝政治人物。
5、王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