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子路在石门过夜。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吗?”
上述内容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原文和译文,没有更多的内容。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明知事情不可能成功或做不到,但仍然坚持去做的人。在这里,它用来形容孔子,意味着尽管孔子的理念难以被世人接受和实践,但他仍然坚持传播和实践这些理念。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篇,是孔子的一句名言。这句话的意思是,尽管知道某件事情很难实现,但还是去努力尝试。以下是这句话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子曰:“知其不可而为之。”
译文:孔子说:“知道某件事情难以实现,但仍然要努力去做。”
“知其所恶则散”意味着如果了解民众所厌恶的事物,并加以避免或去除,就能够避免人心的离散。
这句话出自古代的政治哲学文献,讲述的是治国理政的智慧。它强调了统治者或领导者应当关注民众的感受和需求,避免做出民众所不喜欢或反对的事情。因为一旦民众对统治者产生了反感或不满,他们就会失去对统治权威的信任和忠诚,从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甚至是动乱。具体到原文中,这段话是说,民众并不难以聚合,只要给予他们爱护、利益和赞誉,他们就会亲近、靠拢和勤勉;但如果给予了他们所厌恶的东西,他们就会离散。
在现代管理学和心理学中,这个观点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即领导者或管理者应当倾听员工或成员的意见和需求,尊重他们的感受,以此来维护团队的凝聚力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