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天地知敬畏”是指面对自然界的伟大和复杂,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珍惜自然资源,从而有所敬畏。 “见众生懂怜悯”则是指我们要懂得关心、同情和体谅他人。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温暖的心,关注他们的生命和福利,互帮互助、和谐共处。这两句话能够合起来,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就是人必须要尊重自然,爱护动物,用爱心去触摸这个世界,才能得到它的善意回报。
“见天地知敬畏”来自《论语》中的一句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反也。”意为:“遇到贤人,就想好好学习他,遇到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
而其中的“见天地知敬畏”则强调了对宇宙间的众生万物怀有敬畏心态的重要性。一个人只有在敬畏自然和世界的伟大、复杂和神秘时,才能认真对待自己的生命和责任。因此,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保持谦虚和敬畏,更好地成长和前行。
见天地知敬畏这句话最初是由弘一法师提出的。弘一法师(1880-1942),原名李叔同,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佛教家。他这句话的意思是要人们在一生中要有三见:见天地,知敬畏;见众生,懂怜悯;见自己,明归途。这句话强调了人在生活中要对天地自然、生命和他自己有所认识和敬畏,以谦卑、宽容和自我认知的态度去面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