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挂线是中国传统民俗中的一种文化现象,主要指的是在农村和偏远地区居民家中悬挂长长的细线,并将红色的纸片或布块挂在线上,以求辟邪避祸、招财进宝和祈求健康平安。
这种现象最早起源于东北地区,在历史上被广泛应用于传统节日、祈福活动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今天,虽然东北挂线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普及,但仍被一些人珍视为传统文化的象征,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东北招待客人必备的零食有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该就是熟鸡蛋、松子、苏打饼干、牛肉干等了。
熟鸡蛋软嫩香甜,搭配啤酒或白酒,是东北人最常见的零食之一;松子则是东北地区数百年来的传统零食,具有丰富营养和美味口感;苏打饼干和牛肉干则是口感独特,让人欲罢不能的美食,也是经常出现在东北人的家庭聚会中的零食。这些东北招待客人必备的零食,既美味可口,又深受大家的喜爱。
在东北中部有这样一个习俗叫——挂线。
从新生儿过完满月就可以有母亲带着到亲戚、朋友家去串门,在款待过后母子要走的时候家中的女主人都要拿出一逛完整的新缝纫线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还要根据自家的经济条件系上一定数量的钱,女主人在挂线的同时口里还要叨念着:“头上挂、脚上抹(读妈字音)、活到88.”。
回到自己家以后母亲要把线从肩膀向下撸过全身,边撸母亲嘴里也要重复叨念:“头上挂、脚上抹、活到88.。”抹下来的线要挂在柜子的锁鼻子上三天。这种习俗现在还在延续,线寓意长久,挂线就是期待孩子健康长寿的生活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