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在世57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
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
商鞅庶子出身,地位太低,魏惠王自始至终都没把卫鞅当回事,商鞅得不到魏惠王的重用,在魏惠王的眼里人才再厉害,也只是个普通人不能凌驾于自己之上,魏国的老臣公孙痤在临死前极力劝谏魏王要重用商鞅,不用就要杀掉商鞅,不能让他出魏国,否则后患无穷,魏惠王没有听劝,后来,卫鞅到了秦国,率秦军给了魏国致命一击,魏惠王也只是和公子昂一起骂了商鞅一顿,后悔当初没有杀掉他,商鞅去魏赴秦,不仅把秦国建设得无比强盛,还差点把魏国给灭掉了,这也就是魏惠王叹息的原因。
商鞅的驭民五术:
1、壹民术。即只允许民众信仰、遵从一个思想:皇帝的思想,绝不准存疑、违抗。除这一思想外,任何思想都要制裁,绝无存留余地。在精神意识层面,剝夺了民众的思考权利、能力,让民众成为驯服的奴才。
2、弱民术。从物质上削弱民众经济能力,让民众无力反抗,成为任政权任意宰割的弱民。
3、疲民术。从体力上让民众疲于奔命,成为毫无反抗能力的一群疲民废物。
4、辱民术。从人格上侮辱民众,让人人丧失人权和自信心,产生自卑、甘受奴辱心理。!
5、贫民术。从生活上剝夺民众的自我生存能力,从而有求于统治者,依赖于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