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溶解氧过低
养殖密度过大,饲料的投喂量过大,加上养殖过程中受天气的因素,造成养殖水体溶氧低,这时由于养殖鱼类会集中到溶氧相对较高的表层活动,不下沉,造成游水的现象。
这种情况首先打开养殖池塘内所有的增氧设备,使用颗粒氧进行增氧处理,vc应激和有机酸进行抗应激处理。
2、氨氮,亚盐,pH异常
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含量长期过高,就会对鱼的鳃部产生损伤,影响鱼的呼吸作用,造成鱼产生生理性缺氧而游水。
水体的pH异常,当水质呈酸性,会造成鱼体酸中毒,过多粘液和沉淀的蛋白质覆盖于鱼鳃使鱼窒息死亡,当水体呈碱性,对鱼有强烈的腐蚀性,使鱼体及鱼鳃损伤严重,从而影响鱼的呼吸,使鱼更趋向于溶氧更丰富的表层水体。
3、应激反应
天气的剧烈变化(台风,暴雨等)导致水质因子的剧烈变化,导致鱼类产生应激而产生游水,苗种阶段的养殖动物对水质因子的剧烈变化更为敏感。
可以通过及时关注天气信息,及时泼洒抗应激的产品,如泼洒姜,有机酸等进行抗应激处理。
4、底质恶化
对于底质恶化导致的水生动物不下沉,可以在使用vc应激,有机酸等进行抗应激处理。
5、刺激性药物
经常使用刺激性的药物(如杀虫剂等)来控制病虫害,有些药物在杀虫的同时也会对鱼有比较大的刺激,如敌百虫、硫酸铜、辛硫磷,菊酯类药物等,水体清瘦或者用量控制不当,容易造成水生动物因中毒而出现行为异常,游水,严重时鱼可能出现冲撞,跳跃和快速游动等症状。
处理建议:开启所有的增氧设备,补充化学增氧剂,使用葡萄糖,vc,有机酸等产品进行解毒抗应激。情况紧急的时候需要大量排换水,稀释药物的浓度。
6、病害
最常见的细菌性感染导致的鱼类在水体表层的缓慢游动,这种情况多伴有养殖鱼类体色发黑,体表,鳃,内脏器官等部位具有明显的病理症状。
鱼苗种阶段车轮虫,斜管虫等寄生虫的寄生,导致鱼苗的游水。靠近池塘边游动较多。
对于病害导致的游水,需要对病鱼进行诊断分析之后,采取针对性的治疗。
当鲤鱼拱窝子但不吃饵时,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检查饵料:确保使用的饵料适合鲤鱼的口味。可以尝试更换不同类型、颜色或味道的饵料,或者调整饵料的配方。
2.调整钓点:鲤鱼可能对窝子的某些位置不感兴趣。尝试在窝子周围不同的地方下钩,找到鲤鱼更容易咬饵的位置。
3.改变钓法:尝试不同的钓法,如调整浮漂的深度、使用漂浮饵料或尝试不同的钓具组合。有时候稍微改变一下钓法可能会引起鲤鱼的注意。
4.创造刺激:鲤鱼对声音和动静可能会有反应。可以尝试轻轻晃动鱼竿、制造一些声响或者使用一些诱饵来吸引鲤鱼的注意。
5.等待耐心:有时候鲤鱼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环境或者找到食物的兴趣。保持耐心,继续在窝子附近等待,可能会有机会钓到它们。
6.观察水情和天气:水温和水流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鲤鱼的食欲。如果天气或水情不利于鲤鱼觅食,可能需要等待更合适的条件。
7.了解鲤鱼习性:研究鲤鱼的习性和行为,了解它们在不同季节、时间和环境下的觅食习惯,有助于更好地调整钓饵和钓法。
8.尝试其他时间:如果在某个时间段内鲤鱼不咬饵,可以尝试在不同的时间前往钓点,例如早晨、傍晚或夜间,因为鲤鱼的活动时间可能会有所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钓鱼的成功与否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鱼的数量、水质、天气等。钓鱼是一项需要经验和技巧的活动,通过不断尝试和实践,你会逐渐找到适合当地水域和鲤鱼习性的有效方法。同时,享受钓鱼的过程也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