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大全> 列表
辛弃疾与苏洵合称
时间:2025-05-13 06:17:09
答案

辛弃疾与苏洵并没有合称。实际上,辛弃疾与苏洵分别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位杰出人物,分别活跃在不同的时期和领域。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将领,被誉为“词中之龙”,他的作品情感饱满,表达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

苏洵则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风格独特,思想深邃。

两人并无合称,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他们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资料。

辛弃疾与苏洵合称
答案

答:辛弃疾与苏洵没有合称。

辛弃疾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两人均为南宋词作“豪放派”代表人物。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人。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忠义军马,留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令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加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饶、铅山达十余年。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4岁。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嘉佑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家三口人被评为唐宋八大家,称“三苏”,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在政治上属旧党。豪放派词人。 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辛弃疾为月牛的雅称
答案

辛弃疾并没有为月亮赋予“月牛”的雅称。实际上,**“月牛”并非辛弃疾所创的雅称**,而是来源于网络误传。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将领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以豪放派风格著称,被后人誉为“词中之龙”。在他的诗词中,确实使用了“八百里”这一典故来形容牛,这个典故出自《世说新语·汰侈》中的王君夫(恺)有一头名为“八百里驳”的牛。然而,这与月亮无关,也不存在所谓的“月牛”雅称。

至于月亮的雅称,苏轼曾将月亮称为“婵娟”,这在他的诗作中有所见。而辛弃疾在《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这首词中,对月亮提出了一系列疑问,展现了他对月亮的浪漫想象和深刻思考。

综上所述,辛弃疾并未为月亮赋予“月牛”的雅称,这一说法可能是网络上的误传。辛弃疾的诗词作品中确实有关于月亮的描述,但它们与“月牛”这一概念无关。

推荐
© 2025 偶读知识网